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小学资料 >

教师招聘考试-先秦儒家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

2023-12-29 13:34:12
中师华图

 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观点是教师招聘考试的核心考点,大多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其中涉及人物和观点较多,容易混淆,尤其是萌芽时期中国的教育学家思想零碎,考频也较高,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好地区分观点,接下来将对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家的思想进行对比,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在考试中得高分。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是春期时期鲁国人,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载着满身的学识,却不求名利,值得被我们尊敬。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本名孟轲,战国时期邹国人,被称为“亚圣”。在时局混乱不堪的背景下,他坚持儒家思想,却不被重视,于是选择著书,为后人留下了《孟子》。

荀子,生于公元前313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吸收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著名的礼法思想体系。

他们的思想涉及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人性论、教育内容、学习方法等内容。

1.教育目的

孔子:赞同子夏的观点:“学而优则仕”

孟子:明人伦,“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荀子:培养大儒

2.教育功能

孔子:社会功能:庶、富、教;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社会功能:得民心;个体功能:求放心

荀子:社会功能:统一思想;个体功能:化性起伪

3.人性论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荀子:性恶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孔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孟子:道德教育

荀子:儒家经典

5.学习方法/过程

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疏导原则

孟子:深造自得、盈科后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荀子:闻、见、知、行

6.道德教育

孔子:道德教育居于首要位置,提出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的道德原则

孟子:以孝悌为主

荀子:“道德”词源: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通过今天的整理,相信大家一定掌握了这些观点,一起做题检测一下吧!

【单选题】提倡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孔子道德教育的理解。在道德教育方面,孔子提出: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A项正确。

B项:老子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认为“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与形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教育方法主要包含:盈科而进、教亦多术、深造自得、专心致志。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兼爱”、“非攻”,能够达成“兼士”或者“贤士”的教育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招聘备考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